招生层次:本科
专业代码:130409
学士学位:美术学学士
一、我们的专业
二、我们的目标
→“教学研政用”扎实学生实践技能。
→“校政、校企、校所”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 大师引领、名师教学的教学模式。
→ 融入式、沉浸式、体验式的教学形式。
纸质文物保护与修复、陶瓷文物保护与修复、青铜器文物保护与修复。
主干课程:
专业公共主干课:素描色彩、造型基础、中国古代史、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中国考古学通论、文物保护概论、文物保存环境、文物保护材料学、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科技鉴定;
陶瓷方向:陶瓷基础工艺、陶瓷造型基础、陶瓷器传统纹样临摹、中国古代陶瓷、陶瓷鉴赏、陶瓷文物修复与保护基础与技术实践、陶瓷文物修复与保护专题研究等;
书画方向:中国绘画技法、中国书法技法、中国古代书画、篆刻技法、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古书画临摹、书画修复与保护基础与技术实践、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题研究等;
青铜器方向:青铜器类型学、中国古代青铜器、青铜器铭文及传统纹样临摹、青铜器冶铸、中国古代钱币、青铜器文物修复与保护基础与技术实践、青铜器文物修复与保护专题研究等。
五、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由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组成,此外还聘请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
专家团队部分人员展示
六、我们的学习环境
文物标本馆、艺术馆、三大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19个专业实验室。
→博物馆实践活动
→学术报告
→“校政、校企、校所”实践教学
八、我们的未来
九、我们的专家老师谈专业
铁付德,男,1957年5月11日生。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文物保护博士;原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馆员;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文物保护技术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建筑风格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专家;文化部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亚星yaxing221文物与艺术学院教授、文物专业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曾主持或组织修复许多重要文物。主持完成国家文物局《非金属材料复制青铜器技术研究》、《复合阻断型青铜器保护剂研究》、《西汉梁国王陵柿园墓四神云气图壁画的损坏机制及保护研究》、《国家文物保护修复材料准入制度研究》项目,以及《新疆丹丹乌力克佛寺壁画的保护修复》国际合作项目等。参与国家文物保护科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的科研报告编制和申报。先后为河南、山西、新疆、湖北、广西、北京等地文物单位制定文物保护方案。先后发表了《古代冶金过程的热力学分析》、《文物信息系统与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现状》、《西汉柿园墓壁画变形分析》、《西汉早期柿园墓"四神云气图"壁画保护研究(一)——历史与现状调查》、《已揭壁画的保护修复》、《西汉梁国王陵柿园墓揭取壁画的损坏机制及保护研究》、《丹丹乌力克佛寺壁画的保护修复》等著作论文。曾在2011年获得由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国家文物保护科技进步一等奖,在2013年获得由国务院、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文物的诞生都与古代社会的人文、艺术及科技环境密切相关。对文物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是以 “历史是根、艺术是魂、科技是翼”。
文物对古今社会具有连接功能和桥梁作用。文物的价值,不在于文物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历史、艺术及科学方面的价值。文物的保护修复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文物保存状况,延长文物寿命。最终主要目的,则在于发掘历史文化信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后来研究工作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甚至可以说修复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对文物研究发掘的过程,从实际工作中来说,保护的不仅仅是文物本体,更重要的是附着于本体之上的重要的、可供研究的历史、文化及科技信息。
高桂林,男,1979年7月毕业于山西艺术学院。现任文物与艺术学院文物系教授。1980年初至2019年11月在山西省博物院工作。历任山西省博物院第六党支部宣传委员、原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营业员、库管员、业务员、经营部主任、文物修复科科长、文物保护与修复部主任。曾受聘于太原理工大学轻纺与美术学院文物鉴赏与修复专业担任陶瓷修复课程主讲教师。2018年7月,担任国家艺术基金青年人才培训计划——古陶瓷修复培训班担任培训教师。1997年在国家文物局扬州培训基地“古陶瓷修复培训班”师从上海博物馆蒋道银先生学习修复古陶瓷,经过二十多年不断实践,探索出一条古陶瓷修复的新路子,不仅解决了困扰古陶瓷修复界多年的泛黄、变色、起翘、脱落等顽疾,而且创出了一整套全新的修复理念和可操作性模式。2012年至2016年,带领团队远赴上海服务于高端艺术品投资机构,专业修复元、明、清景德镇窑系的高端瓷器,积累了丰富的修复与保护经验。2016年9月至12月,参与了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明早期官窑遗址(宣德、成化)出土瓷器的修复项目。2017年至2019年主持参与了太原市当地三个考古部门的战、汉出土古陶器、青铜器、古钱币以及碑帖的保护修复工作项目,共计修复陶器400件,青铜器100余件,清理、修复古钱币近2000余枚,碑帖29件。撰写了十几万字的修复方案、修复报告、修复结项报告三十余篇。
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瓷器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是中国人民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在古代,陶瓷器大多作为日用品使用,如汲水、盛米等。随着时代发展,陶瓷器日益精美、做工优良,民间、皇家皆对其投入了较多的关注。陶瓷器逐渐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蕴含文化之美、精神之韵的艺术品。时至今日,虽然有部分古代陶瓷器得以存留,但是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多有残缺损失,不复昔日华美,难以展现陶瓷器的真正姿容。为使陶瓷器创造应有的社会效益,有必要对残缺陶瓷器进行保护、修复,使其历史、艺术内涵绵延亘古,世代长存。
李静生,男,1955年2月生人,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0余年。1984年参加上海博物馆著名青铜文物修复专家王荣达先生授课的学习班,其后,遵循师训在文物修复技术方面不断探求、精进,为河南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修复许多青铜文物精品,获得业内好评。
中国青铜文物是一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文明信息的一种储存形式。它不仅是青铜时代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也是当时手工艺水平、科技能力、社会关系、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信息的集中体现。中国青铜文物制造从启蒙到成熟的过程,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辉煌。而伴随着青铜文物制造技术一起发展的传统修复技艺作为中国特有传统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其修复技艺本身的有序传承对保存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每一代传承人都秉持着一份对这个职业的敬畏和热爱的敬业精神。对每件文物、每道修复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以致使这门技艺始终保持着活力,为大量古代青铜文物的保存、欣赏和研究做出了贡献。对这门古老技艺本身的保护与研究,就是为丰富、完善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做出的贡献。作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服务,不仅是对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事业本身应做的贡献,也是为了更好得发展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种责任。
王欣,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中级工程师职称,现任文物与艺术学院文物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类教学工作,本学期主讲《有机质文物保护》课程。
主要成就:
2021年参加文物与艺术学院第二届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优秀奖;
2019年参与廊坊市《高强度、长寿命、高效脉冲氙灯管材工艺研究》项目;
2014年-2021年期间参与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编写,申请多项专利并授权;
2013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3D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契机。利用3D技术,可以在电脑中制造出于实物高度接近的虚拟物体,并且可以在外表材质色彩上达到与原物完全一致的层次,这是文物复制品所无法达到的。并且全方位的任意角度记录,可弥补传统的2维影像的不足。对于一些极具造型艺术的文物,这个方法非常好。可以说,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使文物得到另类的永久性保存。并且,电脑虚拟技术的应用,对文物陈列展示来说,也是个非常好的技术革新。如上海博物馆的虚拟青铜器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虚拟旅游,都是这一技术的很好尝试。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3D技术会在文物保护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十、我们的学生说专业
以前一直认为文物保护与修复是个文科历史专业,现在发现它其实不是简单的一个专业,而是包含了很多历史性、艺术性以及科学性。学习文物保护与修复为我开启了一扇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大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2.文物保护与修复(青铜)19-1班 白孟卿
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文物在发掘之后,关于保护以及研究方面的科技上的融合,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发现。成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学生后让我了解了文物在它出土之后对社会、对人类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3.文物保护与修复(书画)20-1班 王祜
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我们主要学习文物保护与修复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文物鉴赏的方法,课程内容丰富,涉及诸多学科和领域的知识,比如中国美术史、中国陶瓷史、陶瓷工艺与装饰、传统书画技法、文物保护基础、文物检测以及青铜器仿造方法等等。通过学习让我对文物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也为古人的精神和智慧而震撼,更让我对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充满自豪感。
招生咨询热线:0316-2901888、0316-2901877
学校地址: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主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二期白居易道(医学院校区)
河北省廊坊市开发区东方大学城一期圣陶路东(文物与艺术学院校区)
邮箱:oitoffice@126.com